11月14日晚,在初冬微凉的巴黎,【文华的星期五】第六期文化沙龙如期举行。

这一期,我们与邓捷老师一起,回到20世纪欧洲独具象征性的历史现场——
那节沉默的火车车厢,以及围绕它展开的法德爱恨、战争记忆与权力叙事。


开场:普法战争的阴影与通往一战的道路

活动伊始,邓老师首先把时间拉回到1871年。普法战争的失败,使法国不仅丢掉阿尔萨斯-洛林,更背上了沉重的50亿法郎赔款。

与此同时,德国迅速完成统一,化身欧洲大陆上新崛起的力量,开始渴望在世界舞台上获得更高地位。
这种结构性的力量转变,使法德之间的关系逐渐从旧怨,转向新的竞争与焦虑。


一战的结果:见证胜利与新屈辱的火车车厢

1914—1918年间,一战以惨烈的壕沟战消耗了整个欧洲。
法国在西线付出巨大代价,最终得到胜利——也因此在1918年的贡比涅森林,迎来了那场饱含“复仇意味”的停战签署。

11月11日清晨,德国代表在一节普通却命运多舛的火车车厢里签下停战书。

法国元帅福煦冷峻沉默的态度、德国代表低头认输的姿态,让这节车厢成为法国战胜德国的象征。


1940:法国的迅速溃败与“再回贡比涅”

讲至二战时,邓老师将场景推向 1940 年的法国。仅 6 周时间,德国以闪电战击溃法国。

这次法国的失败来得之快,让许多听众当场发出轻声惊叹。
更具有象征意义的是:
希特勒下令将那节被纪念保存的车厢重新拖回原址,布置成当年 1918 年的模样——
逼迫法国代表签下投降书。

同一节车厢,见证了一次胜利与一次报复。
法德恩怨,在这一刻出现了令人战栗的“回旋”。


记忆与叙事:车厢被焚毁之后,故事如何继续?

战争末期,德国在撤退时将车厢焚毁,试图抹去象征法国荣耀的物件。
如今的贡比涅森林仍保留着旧址、复制车厢、福煦雕像与纪念馆,继续讲述这段纠缠百年的历史。

车厢的故事,也成为法国、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面对战争记忆的重要方式。
而法德两国后来能够走向和解与欧共体和欧盟,更让人意识到记忆与未来之间复杂的力量。


邓老师的特别补充:武器如何重塑战争?

在讲述历史脉络的同时,邓老师也穿插介绍了一战与二战中关键的武器革新——
从法军著名的“75炮”、德军的重型榴弹炮、英国的坦克初使用,到闪电战中德国的装甲部队与俯冲轰炸机.....

这些技术细节帮助大家更清晰地理解:
-为什么一战会陷入漫长僵局-为什么法国在二战中会如此迅速崩溃-为什么德国能够在短时间内打穿整个西欧
技术与战略的差异,成为理解两次战争走向的重要钥匙。


现场交流:从贡比涅车厢聊到欧洲未来

互动环节中,大家的问题十分热情:
邓老师不仅解答历史问题,也分享了自己多次实地走访贡比涅森林的经验,以及纪念馆的细节。

在他深刻又不失幽默的讲述中,沉重的历史也变得可触、可感、可讨论。
在思考中结束,也在思考中继续当晚的讲座在温暖的掌声中收尾。


至此,【文华的星期五】第六期圆满落幕感谢邓捷老师的深度解析,
也感谢每一位在初冬夜晚前来相聚的朋友。
期待与大家在下一期,再次一同穿越历史与思想的边界。—— 文华的星期五,我们下次见!

已经注册

请填写正确的邮箱地址

显示密码 请填写正确的密码

忘记密码 ?

新用户注册

找回密码

请输入正确的邮箱地址

返回登陆页面

Clo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