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历史的长河中,城市从来都不是一个公平的舞台——华丽的宫殿与简陋的工人区、宽阔的大道与拥挤的小巷,映射着社会阶层的泾渭分明。

但真正的问题是,这种分隔是否不可逾越?不同阶层的人,是否真的能共享一座城市?


从历史到现在:上层与平民总是被隔离的现实

在中世纪及更早的历史中,阶层隔离是社会结构的常态:

欧洲封建时期,贵族居住在城堡或大型庄园内,而普通市民和农民生活在城墙外的村庄或拥挤的街区中。


19世纪前的巴黎,贵族居住在私密的宅邸和高档街区,而工人和贫民挤在不卫生、拥挤的巷弄中。

图左,以前的quartier des Arcis某街区;图右,以前的rue du Marché-aux-Fleurs,现在皆已被拆除

即使到了现代,贫富阶层的空间分隔仍然顽固存在,巴西圣保罗、墨西哥城、里约热内卢....这些都是现存的例子。

巴西圣保罗

这种隔离带来了诸多问题:贫富矛盾扩大、社会治安恶化、城市发展失衡……那么,19世纪的巴黎是如何打破这一困境的呢?


巴黎的奥斯曼改造:打破阶层壁垒的尝试

19世纪初的巴黎面临着和许多现代大城市类似的问题——工业革命和人口激增导致了拥挤的贫民区、糟糕的卫生条件、阶层分化严重,甚至时常有市民起义或暴乱的风险。

Karl Simon Gustafsson 为《悲惨世界》中的巴黎贫民街区作的插画,《悲惨世界》的背景正值1832年六月革命前后,是19世纪法国社会矛盾最尖锐时期

于是,巴黎就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改造,在拿破仑三世的授意下,城市规划师乔治-欧仁·奥斯曼(Georges-Eugène Haussmann)主导了一项深远影响的工程。

这些工程中,有三点直接影响了巴黎阶层在城市的空间:


1. 打通大道:巴黎的大动脉

奥斯曼以大规模拆迁的方式,开辟了宽阔的林荫大道(如香榭丽舍大道、圣米歇尔大道、奥斯曼大道,也包括后来才建成的歌剧院大道)。

毕沙罗笔下的歌剧院大道,这时候奥斯曼改造已经基本完成

这些大道不仅提升了通风和采光,更让城市的不同阶层“共享”了新的公共空间。

PS: 拿破仑三世希望宽阔的大道可以防止街垒革命,因为过去的起义往往发生在狭窄巷弄中……

还是《悲惨世界》电影剧照:像这种狭窄的街道,放些障碍物,就是天然的堡垒,骑兵冲不过,步枪打不着,掷弹还容易伤着自己人


2. 现代化住宅:从贵族宅邸到公寓生活

奥斯曼重新设计了巴黎公寓(Immeubles Haussmanniens),让贵族、中产和平民都可以在同一栋建筑中生活


这种典型的奥斯曼建筑在巴黎随处都是,底层商铺,二层贵族楼层(带连续的阳台),三四层中产,五层更有钱的中产,顶楼住佣人/工人等

这种公寓模式至今仍是巴黎的经典住宅风格,让不同社会阶层共存于同一空间。


3. 公共空间的诞生:巴黎不再是私人领地

奥斯曼改造后,巴黎的公共空间激增:

公园与广场:布隆公园(Bois de Boulogne)、蒙索公园(Parc Monceau)等地成为所有阶层可共享的休闲场所。


肖蒙山公园(Le parc des Buttes-Chaumont)也是奥斯曼改造后的杰作

咖啡馆与百货商店:如后来的老佛爷、春天百货,让消费文化不再是贵族的特权。

因此,奥斯曼的改造不仅让巴黎变得更加现代化,也在一定程度上探索了贵族与平民共享城市空间的可能性。

图片来源:https://www.prem.grweb.fr/wp-content/uploads/2020/03/Dossier2-PPO-Haussmann.pdf

同时,其对火车站以及下水系统的建立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高效和便利,也为巴黎向外扩张和城市化推广打好了基础。这种模式被许多后来的城市借鉴,成为许多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参考。


共享城市,是贵族老爷们对平民的施舍?

让城市变得更加包容,仅仅是那帮巴黎“正白旗”老爷们良心发现,想要给下层提供更好的空间吗?事实上,其最初目的反而是上层阶层自身利益的深远考量:


- 提升城市安全性,减少社会冲突

历史上,严重的阶层割裂往往是社会动荡的根源。平/贫民阶层在封闭的的区域疯狂养蛊,然后在社会矛盾更尖锐的时候给你来波大的。

因此到了城市人口日益增多的19世纪巴黎,对上层阶层来说,相对开阔的社会环境比封闭的环境更有安全性。


- 推动商业繁荣,创造更多财富

开放的城市环境意味着更多的人流、消费者和就业,这些带来的更强的经济活力也不必多说(更多的韭菜可割)。


19世纪末20世纪初老佛爷门前的车水马龙

巴黎的百货商店、剧院在奥斯曼改造后蓬勃发展,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也成为其中的受益者。


- 优化居住环境,提高生活品质

清洁的空气、宽阔的街道、完善的公共设施,不仅让普通市民受益,也让上层阶层的生活更加舒适宜人。


- 维持上层社会的文化影响力

当贵族和资产阶级走出私人府邸,与社会各界交流,他们的文化领导地位反而得到巩固。

比方说这位,Madame Arman de Caillavet,著名的19世纪中后期文化沙龙女主人,银行世家,还和拿三和皇后关系密切,妥妥的天龙人出生

而到了20世纪现代主义的兴起,沙龙文化逐渐让位于咖啡馆文化(如比较著名的花神咖啡馆、黑猫咖啡馆),文学和艺术的讨论更加公共化、多元化。


而且,尽管奥斯曼从空间上解除了隔阂,巴黎的上层阶级和平民仍然存在“隐形墙”。

比如在改造后,巴黎的高级住宅区主要集中在西部,而工人阶级和移民则逐渐被推向东部和郊区(如圣丹尼、蒙特勒伊等地),这一趋势甚至延续至今....


不过总的来说,奥斯曼的改造确实让当时的巴黎成为世界上最宜居、最美观的城市之一,也确实让各阶层之间的联系更紧密。同时也从侧面上促成了巴黎现代艺术与文化的发展。


文明的发展往往体现在社会包容性的一次次增强,奥斯曼的巴黎改造就是这样一次尝试。


整个巴黎历史,始终是在变革中不断寻找平衡的历程。而巴黎近现代史各个层面的变化,也不仅仅是一个奥斯曼改造就能概括的。

如果你真正读懂了巴黎的历史肌理,理解了这座城市如何在权力、文化、社会发展之间寻找平衡,那么巴黎的每一寸土地都将为你敞开,任你丈量。

已经注册

请填写正确的邮箱地址

显示密码 请填写正确的密码

忘记密码 ?

新用户注册

找回密码

请输入正确的邮箱地址

返回登陆页面

Clo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