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节能的灵感:夏令时的诞生


最初,“冬令时”才是欧洲的标准时间,而夏令时则是在春天把时间调快一小时的制度。
而“夏令时”(Heure d'été)的构想源自18世纪启蒙时代的理性思考。
1784年,美国政治家兼科学家本杰明·富兰克林(Benjamin Franklin)在巴黎居住期间,向《巴黎杂志》(Journal de Paris)写了一封讽刺性文章,建议人们早起利用阳光、减少蜡烛消耗,以节省能源。

富兰克林的信刊登在1784 年 4 月 26 日的《巴黎日报》上


虽然只是幽默文字,却首次提出了“通过调整时间来节约能源”的思路。
到了19世纪末,随着城市化、工业化与照明需求增长,这一想法再次被提起。
· 1895年,新西兰昆虫学家乔治·哈德森(George Hudson)正式提出“夏令时”方案,希望通过人为调整时钟,获得更多傍晚光照。
·  1907年,英国建筑师威廉·威利特(William Willett)出版小册子《The Waste of Daylight》,主张提前调时以充分利用白昼。

虽然当时英国议会并未采纳,但“节约能源、顺应自然光”的理念逐渐传播开来。

二、战争中的时间:节能制度的正式登场


夏令时第一次被真正实施,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。
1916年4月30日,德国率先启用夏令时,以减少煤炭与照明能源消耗。


不久,英国与法国也纷纷跟进。同年6月,法国政府发布法令,将全国时间统一拨快一小时——这成为法国历史上首次由国家决定的时间调整。


1916 年 6 月 14 日和 15 日《小巴黎》上的时间变化
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多国一度废止夏令时。
然而在随后的二战期间,夏令时再度被启用,用以节省能源、方便生产与交通调度。
战后几十年间,欧洲各国政策不一,有的国家继续执行,有的中断实施,跨国火车和航班时刻表屡屡出错,欧洲的时间一度陷入“各行其是”的状态。

三、能源危机与时间统一:现代夏冬令时的确立


1973年,石油输出国组织(OPEC)决定限制石油出口,油价瞬间飙升,人们的“现代生活”直接接近停摆。
上世纪70年代的意大利米兰,周日由于禁止汽车通行,人们被迫骑自行车,甚至骑马


这场危机让欧洲各国政府意识到:节约能源刻不容缓——于是,延长白天、调整作息的夏令时制度重新登场,成为“顺手节能”的现实方案。
法国在1976年率先恢复夏令时制度,希望通过“白天延长”减少照明与取暖用电。随后,德国、西班牙、意大利等国陆续跟进。
1976年法国恢复夏令时被媒体和历史学者称为“吉斯卡尔时刻”,因为当时的法国总统 吉斯卡尔 在能源危机背景下推动了这项政策
但由于各国切换日期不同,时间再次混乱。
于是,欧洲共同体(现欧盟)于1980年制定统一规则:夏令时: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开始;冬令时:每年10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开始。
这一制度沿用至今。

四、21世纪的争议与改革尝试


不过在21世纪,人们逐渐发现现代节能效果早已有限,而时间切换对睡眠、健康和交通安全的负面影响却越来越明显。

2018年欧盟委员会发起全欧调查,共有460万人参与,其中84%的人希望取消夏令时。
欧盟原计划从2021年起让成员国自行决定是否保留,但因疫情与协调问题,该改革至今仍未正式实施。
因此,在2025年的今天,欧洲依然继续着这场一年两次的“时间实验”。

已经注册

请填写正确的邮箱地址

显示密码 请填写正确的密码

忘记密码 ?

新用户注册

找回密码

请输入正确的邮箱地址

返回登陆页面

Clo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