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22日周五晚,【文华的星期五】第三期文化沙龙如约举行。
这一期,在韦遨宇教授的引导下,我们走进法国中世纪的文学世界:抒情诗、英雄史诗、骑士传奇、寓言戏剧,乃至市井故事的幽默与讽刺,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的独特风貌。
在宗教与世俗交织的背景下,中世纪的文字既承载着信仰的庄严,也流露着世俗的智慧与趣味。
这是一次穿越千年的文学相遇
讲座伊始,教授提到了 “Odyssée linguistique”,将语言与文学的发展比作一次漫长而曲折的旅程。就像奥德修斯漂泊在未知海域
欧洲文学的语言也是跨越古希腊、罗马,吸收阿拉伯文明和中世纪修道院文化的养分,最终在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中焕发新生。在这个“语言的奥德赛”中,每一次迁徙、融合与创新,都是对意义的探索和文学生命力的延展。
随后,讲座回到法国本土。从史诗到抒情诗,从骑士传奇到宗教剧场,韦老师细致梳理了中世纪文学的发展脉络。
我们跟随老师的脚步,从《罗兰之歌》的史诗英雄主义出发,走进《帕西法尔,或圣杯的故事》中对圣杯的永恒追寻,在《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》的爱情悲剧里体会到中世纪文学的激情与宿命。
聆听南法游吟诗人(Troubadours)吟唱细腻情感与人文精神;再以狡黠聪慧的狐狸为主角,走进寓言的世界,讽刺人性与社会秩序。
.png)
他娓娓道来,中世纪文学如何在宗教的力量与尘世的日常之间找到表达方式,又如何影响后来的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。
这不只是历史的回顾,更是一种“原型”的探寻:许多19世纪、20世纪法国文学中的叙事结构与人物形象,都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源头。
从古希腊史诗(如奥德赛)到文艺复兴乃至启蒙运动,中世纪文学在中间扮演了怎样的角色?
·英雄史诗中,信仰与忠诚如何塑造了民族记忆?
·中世纪文学为何呈现“上层文学”与“下层文学”的明显差异?这种区分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结构、价值观与文化逻辑?
·而以狐狸列那为代表的动物寓言,又如何通过符号化的形象揭示人性与社会秩序的深层逻辑?
·法国是如何从中世纪以宗教为核心的社会结构,逐步演变为现代世俗化社会的?
.......
这些问题,在教授的讲述与现场交流中不断被抛出与回应。

我们看见中世纪,也看见我们自己
一次“聆听”,也是一次“连结”
“文华的星期五”不是一场单纯的文学课,它更像一个共享空间:在文字与思想之间,在历史与现实之间,建立起桥梁。
我们始终相信,文化不仅存在于书页与殿堂,它也发生在一个夜晚,一次讲述,一群人之间的交流。
至此,【文华的星期五】第三期“法兰西的中世纪之歌”圆满结束。感谢韦遨宇教授,感谢所有参与的朋友,期待在下一期与大家再次相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