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19日周五晚,【文华的星期五】第四期文化沙龙如约举行。

这一期,在奇寒老师的引导下,我们走进了风景画的世界。从巴比松到印象派,从梵高到大卫·霍克尼,风景画不仅是自然的描摹,更是一种不断更新的“语言”,承载着艺术家们的感受、观念与观看方式。
活动一开始,大家就在奇寒老师的带领下,进行了一次小小的绘画体验。纸与色彩在手中流动,或随性挥洒,或细致描摹,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描绘心中的风景。

正是在这样亲身的体验中,大家的思绪被悄然引入到当晚的主题——风景的语言迭代。
接着,奇寒老师以两个核心问题开启了这次的讲解:
什么是风景的语言?什么是绘画的语言?
从巴比松画派的科学观察,到印象派的光影瞬间,再到表现主义的情绪宣泄与抽象艺术的形式探索,风景画早已超越“再现自然”的功能,而成为艺术家心灵与观念的投射。
梵高的故事总能触动人心。从《吃土豆的人》的灰暗,到阿尔勒时期《向日葵》的明亮,再到《星夜》中的旋涡与宇宙感,他用笔触和色彩把风景变成情感的出口。
科学家甚至在《星夜》中看到了与“湍流”相似的自然规律——艺术与科学在此奇妙交汇。
来到当代,霍克尼用拼贴、鲜艳色块和数码技术重新定义了“看”。他用iPad作画,用镜头重组风景,让我们思考在数字时代如何感知世界。正如讲座所强调的,风景已成为观看方式的实验场。
从梵高到霍克尼,风景画的语言不断“迭代”。
它随着时代变迁、技术革新和个体经验而更新,从未停歇。风景画不再是固定的风格,而是一个开放的循环,一次次重生。

这不仅是艺术史的回顾,更是一次思考:我们如何看待风景?我们如何看待“看”的本身?
在现场的交流中,大家体会到绘画与观念、自然与个人之间的张力,也在彼此的分享中找到新的视角。
沙龙期间,大家围绕“风景的迭代”展开了热烈的讨论。
话题也延伸到其他艺术家:马蒂斯的色彩、毕加索的立体主义、克里姆特的装饰风格和金色背景......,这些名字让讨论的边界不断拓展,艺术史在对话中重新被串联。
从一笔一画的亲手体验,到关于风景的深度思考,这一晚,艺术不再是遥远的名画与概念,而是触手可及的实践与交流。

这不是一堂艺术课,而是一个共享的空间:让艺术在一个夜晚,一次讲述,一些尝试,一群人的对话中重新发生。
至此,【文华的星期五】第四期“风景的语言迭代:从梵高到大卫·霍克尼”圆满结束。
感谢奇寒老师,感谢所有参与的朋友,期待下一次再相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