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上就是万圣节啦,南瓜灯、化装舞会、糖果与“不给糖就捣蛋”的欢笑声,让万圣节成为秋天最热闹的节日之一。但在欢乐背后,这个节日也有着跨越两千年的文化渊源。

熟悉欧洲文化的朋友都知道,但凡是那些带有宗教背景的节日,往往逃不开一个“三段式”轨迹:
异教起源 → 基督教拼接 → 现代商业化。
万圣节自然也非例外。


异教起源:“萨温节”和季节更替的习俗


最早的万圣节原型可追溯到古欧洲的凯尔特人节日“萨温节”(Samhain),意为“夏之终”。它标志着丰收的结束与冬季的来临。
凯尔特人相信这天夜晚,人间与冥界的界限将变得模糊,亡灵会重返人间,因此人们会点燃篝火、戴上面具、装扮怪异,以驱逐恶灵或安抚祖先。

除此之外在北欧与斯拉夫地区,也有类似的节日,如北欧人的 Álfablót----人们在秋末向精灵祭祀;以及 Dziady(俄语: Деды)---- 斯拉夫人于十月底庆祝的祖先节。

斯拉夫人祭祀亡灵的食物和象征亡灵的面具


由此可见,“在秋冬交替之际祭祀亡灵、祈求新生”,是欧洲多民族共享的文化母题,构成了后来“万圣节”的文化基因。


基督教的嫁接:从"万神"到"诸圣"的信仰转译


众所周知,当基督教在欧洲扩展后,教会往往通过“圣化”旧有节日与神庙,来取代异教传统。
公元7世纪初,教皇博尼法斯四世将罗马原本奉献给众神的万神殿(Pantheon)改为“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”(Sancta Maria ad Martyres),并设立纪念所有殉道圣徒的节日——这为之后诸圣节的转化提供了教会仪式与神学理论上的基础。
到了835年,查理曼大帝之子、法兰克国王虔诚者路易在教皇格里高利四世的推动下,将11月1日正式定为普世教会节日——“诸圣节”,它旨在纪念所有圣徒与殉道者,这成为了现代万圣节的原型。
PS:有观点认为,11月1日的节日的采用可能也是受凯尔特习俗的影响,因为当时查理曼大帝的宫廷里就有不少来自爱尔兰的教士和学者。

于是,和其它宗教节日(如圣诞节、复活节等)一样,“诸圣节”(法语:La Toussaint,英语:All Hallows’ Day)夹杂着旧的民间记忆与新的神学意义,发展至今。
而10月31日的“诸圣节前夜”(英语:All Hallows'Eve),就逐渐演化为我们今日所知的Halloween。
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,Halloween 应该被翻译成“万圣前夜”或“诸圣节前夜”,不过现在在国内大家更倾向于直接叫它“万圣节”。


全球化与商业化:多元素混杂的全民狂欢


进入近代以后,随着欧洲移民把各自的风俗带到北美,万圣节在美国重新焕发生机,并在20世纪彻底商业化。
南瓜灯(Jack-o'-Lantern)源自爱尔兰传说:一个名叫Jack的酒鬼被拒绝进入天堂与地狱,只能提着灯笼在世间游荡。
早期人们用萝卜雕灯,移民到美洲后改用更易挖空且更普遍的南瓜,便形成今日标志性的形象。


“Trick or Treat”(不给糖就捣蛋)的起源与中世纪基督教背景的“乞讨灵魂饼”(Soul Cakes)有关:孩子们挨家挨户为亡者祈祷,以换取食物或甜点。


到20世纪,这一习俗被美国儿童游戏化,糖果公司推波助澜,成为节日主角。
至于“万圣节装扮”,既继承了凯尔特人的“伪装驱邪”,也融合了威尼斯的“假面舞会”(Masquerade Ball),最后随着英国人一起被带到了美国。

20世纪以来,影视工业的兴起(如《Dracula》《Frankenstein》《Halloween》等)进一步放大了装扮的恐怖与幻想的主题。
这一切的改变让万圣节从宗教节日彻底变身为流行文化的象征。

从糖果经济到主题公园,从商场橱窗到社交媒体,如今的万圣节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表演。

总的来说,万圣节是欧洲文明层层叠叠的文化记忆。它展示了信仰如何吸收民俗,节日如何在历史中重生。
不过从古老仪式到今天的派对,节日的起源或许复杂,但庆祝的理由始终简单:开心就好。
今天的万圣节是属于每个人的节日,无论大人还是小孩。

已经注册

请填写正确的邮箱地址

显示密码 请填写正确的密码

忘记密码 ?

新用户注册

找回密码

请输入正确的邮箱地址

返回登陆页面

Clo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