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4年8月25日,阳光穿透硝烟浓雾,洒在巴黎的街头上。盟军的坦克隆隆驶过,纳粹的旗帜在风中最后一次摇晃。巴黎解放了!
在这场历史的宏大叙事之外,一辆美军吉普车正以“解放者”的姿态冲向丽兹酒店——车里坐着一个拿着枪、叼着烟的美国大汉。

然而此人并不是将军,也不是官员,而是作家及随军记者海明威。
“德国人在哪?我要解放丽兹酒店。”
这句话,似是玩笑,似是宣言,却成了海明威人生中最有趣也最荒诞的注脚。
丽兹酒店,这座位于巴黎心脏地带的奢华地标,不仅是一个住宿的场所,更是一个见证了无数历史时刻和文化交融的舞台。

从可可·香奈儿的长期居所,到海明威在《流动的盛宴》中对其酒吧的深情回忆。在19实际20-30年代的巴黎,丽兹酒店一直是文人墨客和社交名流的聚集地。
菲茨杰拉德(F. Scott Fitzgerald)与海明威一样,也是这里的常客,他们在这里的聚会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佳话。萨尔瓦多·达利(Salvador Dalí)和他的妻子加拉(Gala)也曾在丽兹酒店下榻,这里成为了他们艺术创作的背景之一。
1937年可可·香奈儿在丽兹酒店,可以看到后面的旺多姆柱(Colonne Vendôme)
然而,当纳粹的阴影笼罩巴黎,丽兹成了德国军官的战时空军指令部,成为了他们策划战争行动的场所。赫尔曼·戈林等高级军官甚至将丽兹酒店作为他们在巴黎的临时居所。
海明威无法容忍他的巴黎被占领——尤其是他的丽兹。
当随盟军进入巴黎时,海明威已经迫不及待地组建了一支“私人部队”:几辆吉普车、一群西班牙游击队员、自由法国战士。他的目标很明确——不是市政厅,不是凯旋门,而是丽兹酒店。
在当时担任战地记者的海明威(图右),如果是这身打扮,还真容易被认成美国军官
据传,他冲进酒店大堂,对着空无一人的前台宣布:“我是来解放丽兹的!”
一脸懵的酒店经理克劳德·奥泽洛(Claude Auzello)表示“德国人已经离开很久了”
随后海明威径直走向丽兹酒吧(现海明威酒吧),要了51杯干马提尼庆祝“酒店解放”。
根据法国抵抗运动人士回忆,海明威一直自诩自己是第一个抵达巴黎、解放丽兹酒店的美国人。
当然,大家都知道,真正解放巴黎的是法国第二装甲师和巴黎本地的军事抵抗力量,德国人也早在盟军兵临巴黎之前就匆匆撤离了丽兹酒店。
解放巴黎
这样一看,海明威的“解放”行动似乎更像是一场个人的表演甚至可能是臆想。
但海明威的故事却像一杯撒在地毯上的香槟,泡沫虽短暂切滑稽,却足够让人记住。毕竟,谁能拒绝一个举着酒杯“解放”酒店的作家?

历史不会记住他撒在地毯上的酒渍,但会永远记得这个男人如何用荒诞的姿势,把巴黎从自己的醉意里拯救出来。
而他的生活,他的作品,也一直与这座城市的血脉紧紧相连,让人不禁想要追随他的脚步,去探索那些隐藏在巴黎街角的故事。
丽兹酒吧(现海明威酒吧)里对海明威的纪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