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13日,星期五。
巴黎傍晚,塞纳河畔,文华旅行社新址,“文华的星期五”首场文化沙龙在温馨而沉浸的氛围里开场了。

这是一个从书页走向现实的夜晚。
也是一次文学、记忆与思想的碰撞。


一场从19世纪启程的文学之旅

在女主人李晓彤的开场致辞中,我们从19世纪的巴黎沙龙讲起,走进了那个浪漫主义与现代意识交织的时代。

随后,申赋渔老师带领大家穿越法国文学的百年光影——从夏多布里昂到普鲁斯特,串联起雨果、司汤达、拉玛丁、乔治桑、巴尔扎克、波德莱尔、大仲马、梅里美、福楼拜、左拉、莫泊桑等文学巨匠,带我们领略文学风格如何在时间中转身、重塑,并在相遇和分歧中走向各自的命运。

这些名字一点点照亮了那个世纪的灵魂,也一步步敲开了文学的大门.

申老师的讲述风趣幽默、节奏灵动,不仅有对文学家的深入解读,也穿插了大量文学家的逸事与人生:


- 他讲司汤达与雨果:两人是同一个时代的巨擘,一个理性冷峻,一个情感澎湃;但彼此从未真正欣赏过对方。

- 他特意讲了巴尔扎克那根镶着绿松石、刻着“Je brise les obstacles”(我粉碎一切障碍)的手杖。听众一边惊讶这个“现实主义大师”的排场,一边忍不住大笑。

- 他说到乔治·桑、肖邦与缪塞的复杂情史,从艺术到爱情,从笔墨到分手信,简直可以拍一整部《文艺圈那些事儿》——“缪塞哭着写诗,乔治桑笑着出版。”

- 他还提到那句流传已久的法朗士说的“人生太短,普鲁斯特太长”,并感慨道:普鲁斯特的作品,是一种极致的美,是一场心灵的盛宴。

........


文学,并不遥远。它在那一页页文字里,它在那些璀璨大师的人生里,也在我们每个人的思考中。

“听”的同时,也在“说”


在沙龙的下半场,大家踊跃提问、分享观点,从“英美文学和法国文学的区别”“法国文化对美国文学界的影响”一路聊到不同语言对不同文学作品的影响。


一位听众说:“任何伟大的作品都和人性有关”

有听众一边聆听一边记笔记一边思考,这一刻,让我们明白文字不仅能写在纸上,还能直击心底。

小小的现场片段

申老师讲到普鲁斯特时,悠悠地说:“他的作品,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,更是一部思想著作”。
有人边听边思考,有人抬头看着窗外落日,好像心里走了一遍《追忆似水年华》
讲座结束后,大家围在老师身边继续探讨,意犹未尽,期待着下一次的相聚……

感谢申赋渔老师的深度讲解
感谢每一位来到现场的朋友


在巴黎,每一个星期五的夜晚,
都值得留给文化,留给你自己。

已经注册

请填写正确的邮箱地址

显示密码 请填写正确的密码

忘记密码 ?

新用户注册

找回密码

请输入正确的邮箱地址

返回登陆页面

Close